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香港未回归前学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香港未回归前学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80年代香港大学几年制?
上世纪60年代初,香港只有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所大学,分别实行3年和4年两种学制。而香港的中学则分为英文中学和中文中学,前者依从英国传统,即五年中学两年预科,报考三年制的港大;后者则依内地模式,五年中学修读一年预科,报考四年制的中大。
90年代初,港府不顾社会的广泛反对,强制推行了改革方案,取消了中、英中学区别,将中大学制改为三年制,此时香港的教育体制全部***取英国式。香港后来新成立了四所大学,也都***取三年学制。
香港回归后,当时的特首***成立教育研究小组,重新讨论学制改革,建议改回内地模式的“三三四学制”。经过反复讨论和过渡期,终于将于明年正式推行该计划。
学制改革,对于香港的中学和大学的影响最为直接。对于中学而言,原本7年的课程缩减为6年,在教材,课程和教师培训上需要重新统筹安排。而对于大学而言,在师资、教学***及宿舍业已奇缺的情况下,课程从三年延至四年后,若减少招生数量势必引起社会反对;若保证现有招生数量,教学质量是否能够维持面临着考验。
根据十年前的***改革***,至少需要增加几百亿港元的经费,如今看来,已经远远不止这个数额。这笔经费从何而来,***和社会是否能分担,如何分担,是影响此次香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教育问题是香港社会的一个深水***。香港的经济水平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高中生面临巨大升学压力,而社会面临着承担这部分低学历者的就业压力。表面上看,社会多一年时间去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改制后高中生减少一次升学考试压力,大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完成大学教育。
但学生与家长的担心在于高校是否会因教学负担而减少招生数额。近年来,学费大幅上涨,也成为一个问题。
无论是三转四,或者四转三,对不同时期的香港教育体制各有利弊。因改制而增加的教育成本,从长远看,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但在改制初期,为了保证顺利过渡,***势必需要也应当承担主要责任。至于此次教育改革能否成功,还需要看这几年的具体操作如何实施。
香港人在回归之前国籍是英国吗?
他们当时拿的是英国海外护照(BritishOverseasCitizenship),算是英国国籍,但是和真正本土的英国人还是有不同的,因为香港人当时不享受很多英国公民的权利,这就是为什么***之前的一段时间很多香港人纷纷申请这个护照~他们宁愿自己是英国的二等公民~
香港***年以前属于哪里?
香港地处中国华南,珠江口东侧,濒临南中国海,属于岭南地域范围。
1840年前的香港是一个小渔村。1842至19***年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1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本书是在《香港跨世纪的沧桑》(1995年12月初版,原收入《岭南文库》)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现更名为《香港简史(1840—19***)》。书中简要讲述了香港古老的历史文化,并以时间为序,回顾了香港从第一次***战争到19***年的发展历程,以香港回归作结。本书收入《岭南文库》,是《岭南文库》重印系列的一种,原书于1995年12月初版,书名为《香港跨世纪的沧桑》,现修订重印,更名为《香港简史(1840—19***)》。全书共25万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香港未回归前学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香港未回归前学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