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香港学校内卷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香港学校内卷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为了远离高考内卷,办个香港身份值得吗?
- 香港有哪些大学需要GMAT成绩?
- 去港澳读研究生,比如香港浸会大学等,回来找工作有多大优势?
- 香港电影为什么90年代后就没落了?
- 应试教育能不能从考书本硬知识改成考能力来破冰?
为了远离高考内卷,办个香港身份值得吗?
你不是以为香港就不用考试吧?他们读书的时候大部分接受的是英文教育,你确定你跟得上吗?而且他们很多职业都需要考证的,律师医生护士这些要考证,保安护理员这些职业也要考证,内地的证在那边是不承认的,你毕业后出来工作需要考证的概率比内地更高
香港有哪些大学需要GMAT成绩?
除开美国和英国,每年申请去香港的学生也是很多的。香港各大学的申请要求如下:
1、香港大学
简称为“港大(HKU)”,被认为是亚洲最具名望的大学之一,有亚洲“常春藤”之称。不强制要求GMAT/GRE成绩,但是优先考虑具备这个成绩的申请者。建议GMAT成绩650-700+!
2、香港中文大学
QS2019世界大学排名第49位、2018泰晤士THE亚洲大学排名第7名
建议具备:211/985学校学生均分不低于80+,双非学生不低于85+。雅思6.5-7+,托福90-100+,建议GMAT成绩650-700+!
3、香港城市大学
城大(CityU),坐落于中国香港九龙塘,公立研究型大学。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资助的八所高等教育院校之一,获AACSB和EQUIS双重认证。
除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商科专业明确要求提交GMAT成绩,其他大学都只有少数一两个专业有要求,但没有明确要求不代表就不考了。
都知道这两年香港硕士申请非常的卷,港前五尤为明显,商科本就是香港留学最热门的项目,金融又是商科里面最热的专业。现在港校之间都开始内卷抢人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商学院提前批较往年早开放了起码两个月。这种形势下,港校招生真的是择优优优优录取。
所以,不管学校有没有要求提交GMAT,如果有条件的话,申请商科专业,一律建议带G申请。
港智优留学通过这几年带过的学生来看,学生的背景条件真的是越来越卷,最初是本科背景越来越好,接着从偶尔有实习经历到有多段实习;继续卷下去,相信就会变成不是问需不需要G成绩,而是要考到多少分以上的G成绩才有优势。
现在大环境不好,各行各业都在卷,职场卷,内地考研卷,留学卷,卷是现实,不是借口。机会是留给能迎难而上,提前规划准备的人。提前规划,做好准备,双非学生也有机会拿到港前三的offer,共勉吧!
去港澳读研究生,比如香港浸会大学等,回来找工作有多大优势?
我的女儿香港大学毕业,期间去美国交流一学期,港大在香港和内地还是比较认可的!***如她留港工作2.5年,可以拿香港身份证(大三休学半年,在香港欧莱雅实习),总的满7年可以拿香港***。由于港大学费高,几年花费钱多了,她决定放弃读研,先找工作。而且不想留港,我们是深圳人,就回深圳找工作。也许港大的认可度吧,先后拿了几家大厂机会,后来先TX,一年后去了DY。所以说香港的大学前4名认可度还是不错的。
香港留学带来的优势
- 港澳留学生落户内地一二线城市能获得涵盖就业、创业、[_a***_]购房等各项落户生活补贴;硕博学历还能认定为高层次引进人才,享有更好的优惠政策。
- 为了港漂们回内地发展的更好,像深圳有专门针对港澳生可报考的公务员职位,广东省招聘也提供大量港澳生可报考职位。
- 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也鼓励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就业,并且给予补贴,而香港留学的毕业生也能享有此类福利。这些年国家大力扶持大湾区的发展建设,相信所有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此外,去港澳留学有多大优势,应该结合个人具体情况来看的,毕竟每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
如果是回内地发展,除开考研考编,港校和内地差不多排名的学校对比,港校的竞争力是要弱于内地学校的;
如果能考上顶级985/211的研究生,要在内地发展肯定是内地考研好,花费还要低于港澳留学。但事实上内地考研竞争很大,22年内地考研报考人数就达到了457万人,而且现实毕竟比不上某乎人均985,大部分双非的学生基本上是考不上985/211研究生的,甚至好一点的一本都难。但如果双非学生有着高均分高雅思的话,就大概率能申请到港硕。港八大中,前五都是top100,可以对标内地顶尖的985,就算在内地竞争不过强985/211,和弱985/211竞争还是可以的吧,即使是排名稍差的浸会,在排名上,也和内地的中山大学差不多。
而且时间成本上,港硕大部分都是一年硕,对比同时期的内地研究生,对方可能还在给导师干活或者准备论文,港硕毕业生已经开始积累工作经验了。
也因为如今不少人都认识到香港留学的高性价比,加上当今社会对学历越来越重视,这两年香港硕士申请数量激增,竞争难度也越来越大。往年还有不少双非学生可以成功拿到港前三的offer,现如今是越来越少。
如果想申请香港硕士,就要早做规划,特别是开学大四的学生,今年9月份23fall申请通道就要正式开放了,结合自身条件,挑选一个申请难度相对要低,又符合自身需求的专业能大大提高拿到offer的成功率。如果自身因为经验问题不好判断,可以评论区留言或者直接私我哟!
对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除非只是想读个水硕混个学历,不然还是要努力提高自己本科期间的成绩,为留学做好规划,好好准备,再将来申请的时候,才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我与其他人的的看法有一些差异。我不从学校和地域去分析,只是从找工作角度去剖析。个人认为,不论是澳洲其他大学还是香港浸会大学,都不是你在一个行业里成为精英的必然条件,必然条件是你够努力、够聪明、能力够硬,当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
首先,学历和学校在求职中起到的作用大不大?肯定大,但不是绝对的。你的简历上学校的名字确实能够为你加成,能够吸引HR的目光,邀请你面试。个人认为,学校背景也就起到这一点的作用。
接下来的面试,如果你在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能力展示,经验分享,情商与厚黑等方面没有亮点,再好的学校也没办法给你加成。
所以,学校只是“敲门砖”,是吸引HR的关注,你能否拿到offer,或者说拿到offer后能够快速在职场站稳脚跟,就看你全方面能力了,学校背景就用不上了。
目前而言,***如回到内地就业,优势不大,浸会大学肯定不如内地的211,985。除非香港中文,理工,科技等排名靠前的大学。但还必须看重本科毕业院校,内地就业已经非常内卷。
去港澳读研究生,***如打算在港澳就业,或者以此为跳板去国外,那是有得天独厚条件的。首先,港澳地区高校,注重全英文教学,其次,它的学制与欧美接轨,也得到欧美高校认可它的学历和水准,学生具备国际化视野,这是它的优势所在。
尽管内地高校这些年进步很快,但也仅仅限于国内名校,如清北,华五,C9之类,以及985,211类别,这些名校对于内地就业,优势非常明显。而港澳仅限于香港几所知名高校,还要看所学专业,如商科,医科等,具备一定的优势。
过去优势比较大,如今也不太香了,这就是客观事实。去港澳读研究生,一定要慎重考虑。
谢谢官方邀请回答。
第一:时间成本优势,内地考研备考周期有不确定性,如果一年不行就两年,就算备考一年一战成硕计算,也要读三年研究生,加起来就是四年,香港一年硕士,后边找工作年龄优势很大,且后续读博的话,也可以缩短过度时间。
第二:一年制研究生如果申请的专业或者院校排名高,校友圈都是一些相对优质的国际生,未来校友圈很不错。
第三:可以享受留学生政策,比如北上留学生落户,有落户资格。
第四:一些优势专业,比如香港浸会大学的传媒学,香港教育大学的教育学专业,内地就业优势明显,因为优势专业的全球排名高,认可度高,也方便该专业就业。
第五:英语授课,语言相对有优势,进入外企或者集团企业也有竞争力。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对你有帮助![可爱]
香港电影为什么90年代后就没落了?
香港电影,在东南亚乃至中国曾经有强大的影迷支持,甚至产生像成龙这样的国际巨星,《警察故事》系列《醉拳》……,***的僵尸系列,还有周润发、周星驰等等的作品,可是九十年代后怎么就夕阳西下,难以重振雄风,应该是由以下五个原因:
我们知道手机干翻多少电器,互联网冲浪,让人欲罢不能,因此,也就让电影变得相对小众了,过去的人,相对于***方式单一些,电影受到欢迎,可是现在互联网琴棋书,网购,旅游,爱好……,都可以满足,***的时间都变少了,到电***静静三个小时,都觉得时间难凑,意思不大,尤其是新生代,除非非常优秀的作品,才有戏。
由于香港缺乏对本土电影市场的保护,导致来自好莱坞梦幻大片,日本,印度等什么《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攻城掠地”,本土电影的票房空间受到严重的压缩,重创本土电影的制作热情。
过去香港是一座海外通往内地的单一桥梁,来自内地、越南等移民多,就有各种文化背景的***,经济强劲,丰富的电影文化创作背景,功夫、du品、***、偷du走私……,这些体裁都被用得差不多了,然后又是僵尸、穿越、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市场是深耕,一遍又一遍,要抓住大众的眼球,这是全世界电影市场要面对的问题,大众的审美情趣越来越高,见识越来越多,大场面也不容易打动人心了……。
受到世界各地经济异起,疫情,本地的一些争议影响,香港在世界各方面的影响力下降了,这也导致电影海外市场开拓的困难,当然,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疫情让各行各业,遭受近年历史上最沉重的打击……。
1,表面上是台资同港片制作方闹翻,全面撤资,造成1993-1994年之后,港片制作业断崖式下滑,从此再无翻身之日。
2,本质是香港电影在日,韩,东南亚形成热潮,很多片子没有拍,只用明星的片花就能赚回成本,导致大量热钱进入电影业。造成短期内行业过热,出现畸形繁荣。同时粗制滥造,跟风抄袭泛滥成灾。
3,在这一过程中,湾湾作为最大的市场和投资方,却不能得到满意的回报。几次同制作方谈判未果,干脆撤资回家了。于是港片一夜间遭遇重创。
4,与此同时,好莱坞通过掌控全球发行渠道,开始全球扩张。1993年全世界最受关注的100部影片中有88部是美国片。在美国压力下,湾湾的电影市场毫无抵抗力。
就这样,港片所占市场被好莱坞逐一吞没。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成龙、李连杰、周润发(除了周星驰),和风格独特的导演吴宇森,掌握一流武打设计秘诀的袁和平,这些极个别的精英转战美国获得有限的成功。留下大量的从业人员在港岛艰难度日,最后只剩下北上一条路,才为过剩的香港电影业稍稍续命。
呵呵。怎么说呢?
原因很复杂,也是复合因素造成的。
任何原创,都耗费大量***与时间,但是当抄袭能够迅速获得利润,谁还去安心创作电影?
电影本就是讲故事,一旦讲故事的人不赚钱了,自然都去当导演而没人创作。所以灵幻片,武侠片,赌片,甚至鬼片都被无良者迅速跟风,榨干了一切价值。
这片子看的人多嘛?
1980年香港电影有3条主要院线,剔除内地与外语片电***大约60多家。1995年扩张到130多家。
之前,因为院线有保障,所以低质量电影基本不能排片上映,只能走录像带去台湾东南亚收回成本。
此后,为了确保电***不白白开门,低劣质量的电影堂而皇之上映。这就让观众很是厌恶。
1980年代,香港电影火爆,基本垄断东南亚台湾日韩,大量资金因此进入,有的是为了做事业,但大多数还是为赚快钱甚至洗钱。
最主要的是九十年代香港失去了亚洲***中心的地位了。想当年香港电影和音乐是风靡整个亚洲,而如今没落了,香港本土票房已经支撑不起好电影的制作经费。加上90年代,太多粗制滥造的港片霸榜,以及好莱坞大片的大量引进。
从***年的泰坦尼克号在香港打破香港票房记录后,港片就此没落了。要知道,***年的泰坦尼克号票房达到了上亿港币,而这二三十年来,港片最高的电影票房也才这泰坦尼克号的一半。到了如今,香港排名最高的电影票房,没有一部是华语片,而很多好莱坞电影却可以轻松获得上亿港币的票房。
应试教育能不能从考书本硬知识改成考能力来破冰?
“能力”这个词太难解释清楚,如果说考试,不仅内容和标准不好界定,而且也无法标准公平。
此外,能力的考察更多是要有周期性的,要在周期性有对应指标数据的观察,才能有一个相对的判断,就从这点上来说,也很难划入到应试范围
而对于对于应试中的书本考察,至少有一个可以统一和界定的标准;从操作和执行上来说都是目前最适合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
任何事物利弊共存,应试教育也是这样,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应试教育在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方面体现了它强大的功能,也就是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考试能手。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我们的学生也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技巧。但是应试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和实际应用方面确实也存在滞后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离开应试教育单纯考查能力,又让能力的考查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知识和能力不是各自分离,毫无关系的。缺少扎实丰厚的学科知识,能力又从哪里来?又怎么去培养?所以不能离开对知识的学习,单纯强调能力的培养。但是对知识的学习,我们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本身,我们要沿着知识所提供的线索去探索,去创新,而能力也就在不断探索中培养起来。所以,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丢掉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需要一个折中的方案,既学习了知识,也培养了能力。
这个问题问到能不能,我认为对于基础教育和科学知识来说不能,对于实践类知识是可以的。但是在低段还是应试教育会好一些。因为现在孩子的教育虽然家长都在学习了,理念也有不少,但是还是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这些缺点对孩子的影响,不能正确处理和孩子的关系。所以即使变了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说到底不管应试教育还是考能力都是要看孩子的特点,希望都能人尽其用各显身手,学习中老师家长能因材施教才好。没有完美的教育方法到我们要找到最适合的。
应试教育该不该取消,直接来考察能力呢?其实应试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被取消,只不过应试的方向发生变化,考察的方向发生变化。应试教育不会被取消的,应试是方向和范围发生变化,考察的范围更加全面,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学习的方法更加科学。
自古至今,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好的教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同样离不开好的教育。然而,在中国,近十几年来以升学为最高标准甚至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水平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相对应。这种教育制度于流行于东方人地区,如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朝鲜等。应试教育不同的就是素质教育了,素质教育它讲究的是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得以发展,并且可以突出每一个学生的长处,让他们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的,乐观的去学习,同时,素质教育还注重技能的培养,往往这些技能就会有利于这些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同时,素质教育它评价一个人好坏的条件是有很多的,它看重的是一个综合的方面,所以也就会更加的准确。而素质教育是一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但如果应试教育被取消了,意味着以后要上好的学校越来越难,家长们更会疯狂地让孩子去学习各种知识,如体育,舞蹈,音乐等等。孩子的处境会更加累。现在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家长都想着让自己的孩子学好知识,学好本领,到时候出社会就会轻松很多,殊不知,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承担了不必要的负担。
所以国家提倡素质教育,避免应试教育,但是显然我们教育国情就是跟素质教育不符,素质教育肯定就不能很好的实行。 一个的能力那么多指标,如何考察,人们就有一套简化机制,就是考试,一考定终身,一张卷子能做多少分算多少分。只要所有人面对的情况都一样,就能称之为公平。前几年有个让数学滚出高考的言论,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可笑,数学虽然从高中开始之后跟生活能力就没多少关系了。但是数学可以将人分离开来,因为它的难易程度跨度大而且它的答案具有唯一客观性。其实我们试想一下,高中和初中的知识,一般人在生活中有多少能够用得上。即使大学学的专业课,现在应届[_a1***_]选择本专业的岗位就业的不足40%,这还只是应届毕业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变化,一个人能始终在一个专业上从一而终的应该是凤毛麟角了。
因为考试的基本模式很难短期内改变,无论学校还是课外机构,都会想方设法应对。比如通过开发更新补习技术,通过对过往考试题目的深度研发,还是能总结出很多带有规律性、指导性的做法向学生推广。甚至还会给出许多具体的应对措施,类似于哪一类作文应该怎么写,哪一类论述题应该怎么答就不会错总之,无论上面如何改,下面总还是要应试的。由于现实中依然是要通过考试来争夺相对稀缺的优质学位,所以注定教学的完全开放、多元、去功利化是困难的。即使是素质教育,最后都会落脚在比赛、获奖、证书这些硬件上。实现开放性的教学和考核,让人能得到多元化的培养,形成非单一标准的能力,这依然需要漫长的努力。
所以,应试教育虽然讨厌,但不能没有它。应试教育的存在依旧有他的历史意义。不如意的也要奋起直追。人生虽然归途一样,但是能活得精彩,又何乐而不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能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所以我认为现在的中国没有绝对的应试教育,也没有绝对的素质教育,而是应试与素质不是相互对立而是为了教育这同一目标的两种可以相融合的方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香港学校内卷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香港学校内卷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