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香港德望学校重本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香港德望学校重本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历史上的李恪如此优秀却得不到重视?
唐朝历史上,据说吴王李恪文武双全,深得李世民的宠爱,但是他始终并未受到李世民的重视并没有当上太子,最终还因冤案落个被李治处死的下场。优秀的吴王李恪为何得不到重视呢?主要因为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李恪朝内无势力帮衬,李恪无突出政绩也无战功。下面聊一下个人看法。
一.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李恪自然无法受重视
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因为吴王李恪非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立太子根本不考虑李恪,所以当时太子人选都在皇后的几个亲儿子中徘徊。刚开始,李世民立李承乾为太子,因为李承乾不但是长子,还是长孙皇后所生;后因太子李承乾谋逆被废黜,顺带把李泰也搭进去;最终,皇后一脉中,只剩李治一人,李治自然胜出,得了太子位。李世民偏爱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这个态度决定了李恪得不到被重视的机会。
二.李恪母亲为前朝公主,朝内无势力帮衬,李恪无法受到重视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儿子,其母亲为隋炀帝女儿杨妃,前朝公主。当时隋朝新亡,唐朝刚立,唐朝朝廷内多为新人,与前朝并无瓜葛,并且大多数人都通过造反进入朝廷与前朝有矛盾,也有许多人避嫌怕被认为前朝复辟,因此没有人会去同情或帮助前朝公主之子李恪成为太子。朝内无势力帮衬是李恪无法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李恪本身无突出政绩,也无战功,无法被重视
李世民本身战功无数,后面才逆袭上位,因此李世民比较看重能力。而李恪处于相对和平年代自然无法建立战功,做官也没有做出突出政绩,反而在做官时因骚捞百姓被人弹劾丢官,所以李恪自然无法被李世民重视。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里需要更正一下,虽然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选择吴王李恪作为储君,但这并不代表李恪不受李世民重视。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其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杨妃。在此需要解释一下,李世民的后妃当中有三位杨妃,而李恪的母妃杨妃是前朝(隋朝)公主出身,并非那位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纳入后宫的齐王李元吉正妻杨氏(巢王妃)。
言归正传,李恪英武果敢,文韬武略,应该说是李世民十四个儿子当中,最像他的。因此,李恪一直深得李世民宠爱。当初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使得李承乾被废黜,而参与谋嫡的李泰被也降封。这便让原本一直不怎么被看好的晋王李治“冷手执个热煎堆”,被李世民立为太子。而这主要是“子凭母贵”的缘故!
众所周知,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因此,长孙皇后所出的三位皇子,自然备受李世民宠爱。当李承乾被废和李泰被降封后,长孙皇后所出的皇子就只剩下李治一人了。所以,李世民正是念及长孙皇后,才决定立李治为太子的。
可是,在李世民心中,自己最信任、最认可的皇子,其实还是那位英武果敢的吴王李恪。而对于性情懦弱的李治,李世民则一直忧虑不已,还曾一度考虑废黜李治,改立李恪为太子。可这时,李治的亲舅长孙无忌起到了关键的重用,他在李世民面前夸赞李治的仁厚,打消了李世民改立太子的想法。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无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正是因为长孙无忌的私心,在李世民面前力挺李治,才让其放弃了再度换太子的想法。当然,除了长孙无忌的因素外,李恪的母妃杨妃是隋朝皇女,这层关系,也使得他无法获得唐朝众多文武的支持。所以,李恪即便在英武,要当上太子其实是相当困难的。
更可悲的是,长孙无忌始终对李恪的存在心存不安。最终,李恪在之后的房遗爱谋反案中受牵连,为长孙无忌所害,死后以吴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虽文武双全、有其父之雄才伟略,可惜因出身和血统只能与皇位失之交臂,无缘帝位。所以即使才能优秀、也深得其父唐太宗喜爱,却难被立为太子登上皇位。而且也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注定他会被皇权斗争所吞噬。最终惨遭外戚国舅长孙无忌诬陷,被高宗以谋反罪赐死,含恨而亡屈死九泉。
首先,出身的问题。李恪的身份在一些人的眼中认为是两代天子***的尊贵血脉,但事实上这是李恪最大的不幸,几乎是在血统上对于李恪的诅咒。杨广是昏君,而且是前朝的末代皇帝,李恪是隋炀帝的外孙,这就有了前隋的阴影笼罩在他头上。一旦他有了成绩就会有人非议,难免有复辟隋朝的意味在其中。如果李恪的地位有了提升,那么李唐王朝的合法性就会受到巨大的质疑和挑战。所以,几乎从李恪出生的那一刻起,那就注定与皇位无缘。
其次,李恪势单力孤根本就撑不起朝堂,后世大多数都是在个人的性格方面对于立刻进行评价,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将他放到当时的国家背景的角度进行考虑。当时的宰相群体中大部分都以长孙无忌马首是瞻,朝廷内外支持李恪的势力也只不过是几个功臣之后和少数将领,这样的朝廷势力根本不足以支撑起国家的稳定。如果李恪逆势上位,难免会对于朝廷之中大加清洗,国家的力量势必衰竭。
第三,李恪是否真的优秀很难说。虽然李世民曾言“英果类我。”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隋炀帝年轻时候也是英明果断之辈,但是其性格中好大喜功,标新立异。李恪也很有可能遗传了隋炀帝的血脉,如果再如隋炀帝一样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没完没了地折腾,那么李唐王朝反而会更加危险。所以,李恪不如李治精于守成,能够维护国家的稳定。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从史书的记载上看,算是李世民的儿子中比较优秀的,但也并非绝对,至少,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就不比他差多少。在太子李承乾谋反失败且被废为庶人后,李恪成为事实上的皇长子(李世民次子早夭),但在李世民选择新的皇位继承人时,却没有选择李恪,没有对这位优秀的儿子予以重视,这是为何?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李恪的身份很尴尬
李恪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论出身,在李世民的嫔妃中是最高贵的,顺带着,李恪也是身兼隋、唐两大皇族的血缘,但偏偏就是这个血缘让他得不到唐朝大多数勋贵和***的支持,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意味着旧的掌权者退出或淡出舞台,唐朝的建立是踩在隋朝的尸体上,因此,在李世民麾下的功勋列表里,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反隋站起来的。
这些反隋英雄们获得了隋朝灭亡的最大利益,最担心的就是前朝势力死灰复燃后他们遭到清算,所以是绝对不会允许一个隋炀帝的外孙继承李世民皇位的,就算李恪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不在意,他的母亲杨妃恐怕也不会忘掉灭国之仇,要是时不时的鼓动李恪整治个谁谁的,大家伙都受不了,而支持李恪的全是前隋故老,是政治失意派,他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把李恪送上太子之位。
第二:李世民大舅哥长孙无忌的反对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兄长,是李世民最信任的臣子,没有之一。并且,长孙无忌在贞观年间,在李世民的默认下,成为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新领袖,而关陇贵族集团对李氏皇族的支持是唐朝政治稳定的基石,所以,在废掉太子李承乾后,李世民要选择新的太子,必须要参考长孙无忌的意见,只有得到了长孙无忌的支持,太子才是太子,除非李世民废掉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显然不会去支持李恪这个***外甥,长孙皇后可是生了三个儿子,在另外的两位亲外甥中,长孙无忌也没有选择和李恪本事差不多的魏王李泰,而是选择了看起来更听话、更软弱的晋王李治。从亲疏程度及政治上的考虑,李治都比李恪更符合长孙无忌的心意。即使唐太宗曾顾虑过李治的软弱,有意重立李恪为继承人,并以此试探长孙无忌:
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
长孙无忌当然会坚决反对,李世民责问长孙无忌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他的亲外甥才反对?这其实是句废话,本来就是明摆着的事,长孙无忌回答他时,都直接回避了这个问题。长孙无忌是李世民钦定的辅政大臣,加上他掌握着关陇贵族集团的意见,李世民也只能妥协,当然,也有可能李世民仅仅只是试探,希望长孙无忌更坚决的支持李治,毕竟李世民也知道李恪的身份是个大问题。
综上,由于李恪的母系出身和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集团的反对,这位唐太宗李世民曾夸赞“英果类我”的儿子是没可能受到特别重视的。不过,在李世民死后,这位李治的长兄(李世民长子,前太子李承乾在贞观年间就去世了)却受到了恶意般的重视,永徽四年,在驸马房遗爱谋反案件中,长孙无忌把李恪这位被他视为李治最具威胁的兄长拉进了谋反案中,李恪被冤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香港德望学校重本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香港德望学校重本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