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将进酒粤语学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将进酒粤语学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撒贝宁粤语将进酒是哪个节目?
《经典咏流传》由撒贝宁主持并朗诵诗词。以明星、或普通人为代表的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歌曲演唱完毕,由传唱人、其他嘉宾讲述歌曲创作背景,时代意义。最后进入鉴赏嘉宾团的鉴赏时刻,由康震解读经典背后的诗词人文背景,鉴赏团成员负责歌曲点评,带领观众共同品鉴歌词文化内涵
粤语朗诵《将进酒》里面的“不复回”的复字读什么音?
我喜欢学习粤语朗诵。最近听陈辉权老师朗诵《将进酒》,听到“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复字读作“浮”fou6,但查广州音字典没有这个读音,只有fug1和fug6两个读音。请问懂粤语的朋友,为什么读“浮”呢?出于什么考虑呢?
将古语读音修改得更通俗是否还能让现在的读者感受到古韵?
不能感受古韵的音韵美。
训诂学是一门学科,就是研究古代汉字音韵的学科。我们研究语言的早期读音才能明白语言的发展历史与变迁,古诗词是古人写的,当然要完全遵守古人当时的真实情况。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古人当时就这样读,是押韵的选择,与下句的家(jiá)读音押韵。如果把斜读成(xié),那就完全没有韵味了,不符合诗词音韵美。
汉字读音本身就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为大多数人不会读,把原来的读音改变。这违背了历史原来的真相。历史的真相可以不知道,但决不能去篡改。
很多训诂学的知识普通人可能都不知道,比如衣锦还乡,叶公好龙,虚与委蛇,将进酒很多人都读错了,而正确训诂学读作
衣(yì)锦还乡,叶(shè)公好龙,虚与委蛇(yí),将(qiāng)进酒,不知道就不知道,读错了可能大家也理解。但不能因为大家都读错了就改成错误的读音,这就不可取了。
汉语的读音还代表不同意思,动词和名次可能读音不同,比如称东西做动词称读作一声,做名词读作四声。骑做动词读作二声,当名词量词读作四声(jì),一骑红尘妃子笑,要是读成骑马的骑,那就大煞风景了。
所以古音不永远在那里留存,不会就是不会,决不能更改失去它原来押韵以及区别词意的功能与作用。
说好听了是改得通俗,事实上是因无知而走向错误。因此我不想称其为“改读音”,而更愿意把此种思想和行为叫做“改历史”或“乱弹琴”。
那么关于您的问题,我给出的答案是:被改后的读音个别还可以感受到韵,但只是个别,也只是韵,想要真正感受古韵,却是不可能的。
什么叫训诂?什么是音韵?什么又是声律?“音”与“韵”密不可分,韵从何来?自然是从音上来,无音岂可成韵?无声又怎能有律呢?我们现在说声音,说韵律,往往都将其分隔开来,实际上,声音是韵律的基础啊。
可悲了现代某些无知人,被冠以“专家”的名号后,便飘飘然起来,螳臂挡车地自以为作用很大,能力甚强,竟想以自己一人的决定改变我五千年历史文化,想让后代子孙跟着他一并无知起来。那么最终毁掉的,不仅是他个人的声誉,还有未来的青少年,还有我们数千年的伟大民族。
酬好友邀答:
近日,修改统读字音表的征求意见稿,在网上引发争议,多位知名教授也相继发表了意见。既然出现争议,就证明了有定音的必要,国家语委应该鼓起勇气,一槌定音。
反正不管如何审音,都总会有人不满意。我并不觉得那些在网上发表意见的“学者”,能比国家语委的专家教授更加优秀,我认真阅读过网上的一些热文,感觉作者大都对音韵学和语言文字学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倒是昨日读了一篇报道,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认为王洪君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古诗词的韵字念什么,是属于音韵学的范畴。而普通话念什么,属于语言文字学的范畴。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将诗词范畴的韵字读音,强加给大众。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还得先从《切韵》的定音方式说起。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等多人合编的一部韵书,是音韵学中汉语语音由上古音进入中古音的一个标志。陆法言在《切韵序》中说:
句中的萧颜指的是萧该和颜之推,其中萧该是江苏人,颜之推是湖北人,陆法言是河北人。也就是说《切韵》的定音方式并非根据某一口音作简单的记录,而是综合当时的南北口音,集体讨论确定。因此,《切韵》本身就是一个拟音体系。
因《切韵》的拟音方式,取了南北口音的较大公约数,因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唐初,就被定为官韵。唐代的诗人可能生于不同的地方,也带着不同的口音,那为什么能有相对统一的用韵标准呢?就因为他们写诗依的并非方言,也并非雅言,而是依《切韵》音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将进酒粤语学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将进酒粤语学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