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粤语古诗学习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粤语古诗学习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粤语歌总觉得比国语好好听?
”粤語”,是外省人對”廣東話”的稱呼。”廣東話”,主要是指廣東的三大方言,分別是:”潮州話、白話、客家話(亻厓話)”。現在所提到”粵語”,人們一般會想到的是白話。但早在民國之前,”粵語”實際上指的是客家話(在廣東的白話叫做”粤白”)。客家話是漢語標準音,用客家話來翻唱無論是普通話、還是閩南話、白話等的歌曲,效果都還是不錯的。
当今世界音符七个音,粤语九个音,普通话4个音,发现问题了吗?其实粤语歌之所以好听,就因七个音符不论如何变化都能在粤语中找到适合音阶的词句,故能随音乐之变以原字正音唱出,而四音的普语则远远不如,大家都可留意到,当曲子音域宽广时,就不得不改多发音以达致乐中的意境,如此普语歌音域会先天上变窄了
唐诗粤语真的比普通话更押韵吗?
首先,汉语的音调发音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现代的普通话与古汉语的发音相去甚远。而有一些地方方言例如客家话,闽南话,广东话等则保留了相当的汉语古音。从而古人用古音创作的诗词有时候用一些南方方言来朗诵会更加押韵,但这并不绝对。因为方言不等于古汉语。
所以有些觉得用“粤语”读古诗更顺口
用粤语读唐诗相较于用普通话读,确实更容易押韵。这是因为粤语的音韵系统和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差异,粤语中的音节较为丰富,韵脚变化较多,因此在借用唐诗的韵律结构时更容易找到押韵的字词。然而,从整体来看,仍然需要依据具体的诗句和配韵要求,才能确定是否能够顺利地押韵。
中原有了格律诗词以后,百越与粤与中原文化有没有紧密联系?诗词有以粤语写的吗?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记载春秋时楚国令尹鄂君晰在游船上赞赏榜世越人歌的事迹。鄂君晰在游船上听到百越船夫吟唱,立即令人用汉.越双语记录下來。(越):滥兮忭草滥予,昌桓泽予昌州州,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平昭澶秦逾渗,堤随江湖。(汉译):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恥......
这是古百越人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史料之一。据史学家韦庆稳研究,这首越人歌是用今天的壮语记下的。即壮族人今天仍可听懂2500年前的“榜世越人”歌。这表明百越人曾有过大致共同的语言,歌词也初步具备格律韵味。特别是“堤随江湖”一句,即写实又写意,韵味十足。
回到题目。百越是羋姓之越,是黄帝后裔。自古论述很多,这里不赘言。当中原地区流行楚辞,秦风,汉赋时,百越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长歌短调。至于楚人和越人民族融合的粤人,其文化程度更为高一些,必定融入一些中原古诗词。这在《广东民族古籍研究》一书中表现很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上网查一下。
总之,虽然古诗词并不是完全“用粤语写的”,但粤语中保存的浊音声母能够还原古诗词的音律韵味。我们应该珍惜保护。
我来回答:我们知道,诗词格律无非是在四个方面进行格式化,即字数、音调(平仄)、韵脚、对仗。而格律是以普通话(个别有古语音差异)为标准(规定、创作)的,粤语要套用普通话的诗词格律,在字数和对仗中因为都是使用汉字,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粤语的发音与普通话的发音相去甚远,要套用平仄和音韵就牛头不对马嘴了,除非搞一套粤语(其它语言同)的诗词格律。百越各种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也有差别,故此,凡用方言套用格律诗词都存在与粤语同样的音韵问题。所以,吟诗填词,还是以普通话音调才正宗合格。
若认为我回答的不对,欢迎讨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粤语古诗学习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粤语古诗学习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