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末留学生政策改革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清末留学生政策改革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清末书院改革背景?
清末教育改革尤其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传统士子读经–科举–仕进的人生正途被堵塞,加速了政治系统与社会精英之间传统联系的割断,作为传统社会官民之间联系的士绅阶层多层化,严重动摇了帝制统治的基础;清末国内新式学堂及大规模的留***动促使以学生群为主体的新式知识分子阶层形成。
清末的留学生有何作为?如何评价?
这批留学生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波留学生,先后派了4批,共120人,在美国留学15年,后来有94人回国,这些人大部分都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简单介绍几个,就知道都有什么作为了。
詹天佑,这个人没有人不知道吧,中国近代铁路的创办人,还曾经在福建水师任职,参加过马江海战。詹天佑为中国做的贡献就不用多说了吧。
唐绍仪,这个人也是大家很熟悉的,民国第一位总理,维护中国外交权益、推进民主共和。
清末留学生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进步作用,特别是很多理工、人文类的留学生回国后把自己在西方国家所学到的科学知识,法律制度等内容都带回了国内,使得国内的教育等多方面发展迅速。这里比较有名的如詹天佑,在在国外学习的铁路相关知识把它运用到国内的铁站建设,从而生产建设出第一条出由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创设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此外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带回了更多的科技知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清末留学生情况
1870年(同治九年),根据容闳的建议,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李鸿章联名上奏,请求选派学童去美国留学。经过短期筹备,从1872年到1875年,每年派遣三十名学童(年龄规定为十二岁至十六岁,个别年仅十岁),四年共派出一百二十名。计划学习十五年,由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到1881年,在守旧派官僚“适异忘本”﹑“治其恶习”的攻击下,清***决定裁撤留美,下令留美学生全部撤回。除病故和“告长***不归”者外,归国留美学生九十四人,只有詹天佑等二人完成学业,获得学士学位。
派遣学生留美后不久,洋务派又向欧洲派遣留学生。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奏准选派船政学堂学生分赴英法学习造船﹑驾驶。在1877年﹑1881年﹑1886年,18***年,先后四次派出留英学生三十四名﹑留法学生四十九名﹑留德学生两名,共八十五名。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成为中国造船工业﹑海军建设等方面的重要骨干,著名人物有严复﹑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萨镇冰﹑魏瀚﹑刘冠雄等。
可以看到清末清***派出的留学生虽有守旧派官员的攻击和诋毁,因此也过早的撤回了一批,但总的来说这些留学生回国后还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以后除了官派的留学生还出现了更多的自费留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报效国家,加速了社会的科技等多方面的进步。
留学生的影响
清末留学为何“西洋不如东洋”?
中国留学生东渡日本始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底,清朝首次派遣十三名留学生抵达日本。据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所记载,当时这十三人由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完全担负教育这批学生的责任。此后,中国留学生人数逐渐增加,1899年增至200名,1902年达到四五百名,1903年有一千名,1906年有八千余名(据实藤惠秀所调查)。如此数量众多的留学生前往日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留学日本的中国学子)
首先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内外认为日本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普及教育和实行法治,加之去日本方便快捷,费用较低,因而人数渐多。其次是语言文字相通,学起来也相对方便。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另外距离日本距离较近,身负祖国重任的留学生,一旦祖国有事,便可立即回国。最后是学费,比起欧美各国,日本的生活费用要便宜很多,根据当时的汇兑行情,在中国国内学习就读的费用,有时便足够日本留学之费用,因此在汇率有利于中国的时候,留学生人数便会上升。
(留学日本的中国学子)
清末留学日本一般为期较短,带有速成的性质。留学日本也是为了向日本学习,以明治维新为样板,寻找一条向西方学习的捷径。但由于两国文化理念、民族意识、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两国之间又存在不同的分歧。
参考文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末留学生政策改革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末留学生政策改革特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